环保

温州历史名人 温州鼓词一代宗师——管华山

温州鼓词艺术家管华山(1916-1960),乳名南山兆,瑞安塘下南山西岸村人。1951年迁居温州市区。十三岁习温州鼓词技艺,师承侯福祥,后过堂陈宝焕。

温州鼓词始于何时尚不可考。清中叶盛行,名同师辈出。演唱者大都系盲人。至三十年代,鼓词音乐有所改进,所操牛筋琴由五条弦增至二十余条;健全人为词师者渐多,华山则是其中佼佼者。

1936年,永嘉民众教育馆首办鼓词演唱大比赛,华山唱《貂蝉拜月》获第一名。以后声名大振,常在永嘉、瑞安一带演唱,甚受听众喜爱,几成家喻户晓词师。当时有谚:“林朝藩(俗名赵岩)劲,叶岳生文,管华山神,郑声*琴,阮世池音。”五人中,华山表演技艺略高一筹。

建国后,管华山被选为瑞安县曲艺改进会主席,继而选为浙江省第一届曲艺协会副主席、温州市曲艺协会主席、温州市第一二届政协委员。十年中,积极参加鼓词研究与改革,贡献至钜。1958年,携新编《新群英会》曲目参加省曲艺会演,获优秀演出奖。

管华山善于吸收戏曲音乐与表演艺术,且昆乱不档,文武题材鼓词均能演唱,琴板中蕴含戏曲风味。又擅长塑造人物,感情真切,形神兼备。唱腔厚朴,念白苍劲,有较高艺术魁力,听众常为之倾倒。亦有不少听众邀他在家中演唱。唱时听者挤满庭院,当作一件盛事。

五十年代中期,他曾改编昆曲《十五贯》为鼓词曲目。且在市广播电台连台演唱。后来又为改编《娘娘词》(即《南游》)而倾注心血。1960年困难时期,不幸因肺疾英年早逝。

温州鼓词一代宗师管华山先生,公元一九一六年农历八月廿五日出生于瑞安市塘下南山西岸村,故此又名南山兆,儿时进过私塾,颇具文化底蕴。其父是温州地方著名道士,人称道士桃。他精通道教音乐,做道场配上锣、鼓、罄、钹、三弦、二胡等各式乐器,音韵绕梁,悦耳动听,很受地方僧众欢迎。据说他逝世时,有十座寺院的当家方丈来吊唁。管先生从小耳濡目染,长大从艺对鼓词唱腔、伴奏曲调的改革,无不得益于其父道教音乐的熏陶与影响。

管华山先生十三岁开始学温州鼓词,先师承候福祥先生(塘下新坊人),又过堂于陈宝焕先生(瑞安后里村人)由于颇具天赋,再加上后天努力,渐渐在曲艺界崭露头角。一九三六年,参加由温州民众教育馆举办的温州鼓词演唱大赛,他演唱的《貂蝉拜月》脱颖而出,荣获第一名。嗣后,他以严肃的台风,超群的艺术唱遍温州地区的城镇乡村。赢得广大听众的赞赏。他对艺术的挚爱,善于钻研创新。据其妻女回忆,管先生非常喜欢看戏。每当观后,便提笔记录剧情及剧中优美可取的词句,还要学记动听适用的曲调,吸取了大量戏曲艺术来改进自己的道白与唱腔,在伴奏配乐中融进了戏曲的音乐特色,大大丰富了鼓词的表现能力。他的唱腔圆正、厚实,道白苍劲有力,琴声悠扬动听而颇具戏曲风味。他博取众长,又根据自己的音色与琴鼓的技巧而独创一格,他擅长须袍,钟情生旦,形成管氏流派。民间至今尚流传顺口溜:“看戏要看梅兰芳,听词要听管华山”。他的唯一传人——丁凌生,现在是温州词坛屈指可数,赫赫有名的艺人。

管华山先生非常好学,善于模仿。据其亲人回忆,凡碰到人家婆媳吵嘴、泼妇骂街、门头卖唱、婚丧哭别等等场面,他总驻足留神旁观;揣摩她们争吵的神态,听她们对骂的口气,记下她们贴切的俚语。通过自身的艺术加工,使用到鼓词演唱艺术之中。可见他非常懂得深入民间,深入生活而亲身体验。故此他演唱起来形象逼真,贴近生活,贴近民心,有血有肉,感染力特别强。他更加懂得如何刻划词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情深厚,形神兼备,尤以神似为最。怪不得民间的词迷和同行把“华山的神似油”唱得粘胶而传为美谈。至今如有听过他演唱的听众(包括同行)无不交口称赞。艺术造诣之高实无可挑剔。如老艺人林朝春先生常对学生们说,管华山的四柱头(白、唱、琴、鼓)是笔直铁硬的。他白、唱、琴、鼓的运用自如恰当。演唱及伴奏抑、扬、顿、挫、高、低、激、柔有序,层次分明。又如塘下一位艺人,开始不相信人们传颂管先生的独特鼓词艺术。他说唱词又不是雕花,总是讲讲唱唱,大家词师都不相上下。为此,肇平垟方连学老人特地带他到温州四顾桥词场听管先生唱《节孝文》,使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如此技艺全面之大师确实少有,堪称词坛之泰斗。

管华山先生以说唱艺术所创的舞台效果,令不少同行目瞪口呆而自叹不及。据老艺人余澄孚先生回忆,有一次他去听管先生演唱《孟丽君》,恰唱到比箭射袍一折。当听到皇甫少华第三箭射落红袍,同时射断树杈,震得树上鸟窝树叶散落时。惊得他情不自禁地用手捧头,好似树枝会打到他的头上一样。可见管先生的说唱艺术已臻登峰造极之境。能竟把场面渲染得如此真切,引人入胜,似有亲临其境之感。另据名艺人陈志雄所说,管先生在唱《玉堂春》会审一段时。公堂上三位官员同审苏三一案,如果你不看台上而低头静听,分明感觉真有三人在问话或对白,语气与其声音各别,真不敢相信此乃出于一人之口。可惜当时没有录摄音像设备,使现今无法聆听欣赏这些珍贵的片断。管先生非但对自己的艺术精益求精,并能毫不保留地传给同行。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同行们聚在一起,每每要求他示范演唱,他都欣然应允,有求必应。

再据老艺人黄步贤记忆,管华山先生所唱之词,都是就地取材,进行艺术加工再创作。如唱某员外死后殡殓,他把殡殓过程形象地概括几句是:“三年燥柴沉香木,天花板雕太平钿。棺材只有六粒板,紫坛颜色“亚”肚材。五斤灯芯垫材底,上下被褥牵丝棉。枕头脚踏分前后,材底办了银一千。”使台下一位老忤作也听得十分佩服而赞许连声。管先生一贯深入生活,不耻下问,交际广泛,真所谓“乞丐也交相公也交”。据管师母讲,如果他中午、傍晚回家,总是有客人随他同来用餐,各行各业,三教九流都有。饭后共同探讨唱词,与同行切磋技艺,其中不乏唱门头词的先生。还向外行人请教,只要一有所得,总不放过而录为己用。可见他对艺术的认真和苛求的程度,实在到了细致入微的地步。他一生好客,节俭而且悯苦怜贫。每当门头有乞丐求讨,他总有零钱或饭食施舍。

管华山先生思想进步,爱国爱民。在抗日战争时,管华山便与阮世池等老前辈一起组成抗日宣传队。在街头演唱自编的抗日节目,大大激励了群众爱国抗日的斗志。四九年,瑞安城刚刚解放,他即带头组织艺人协会,并担任第一届瑞安鼓词艺人协会主席,发动艺人协助政府进行土改镇反宣传,在街头演唱《白毛女》,唤起民众对土豪恶霸的憎恨,使大家懂得,只有共产党才有新中国。据其妻舅谢成春回忆:有一次塘下凤山乡(罗南)召开公判大会,公判当地大恶霸、奸污霸占其外甥女的大流氓陈鸿超并执行死刑,土改工作队趁机请管华山先生来唱词,对民众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教育。管华山先生接受任务后,他立即编写《打倒陈鸿超》为内容的“词头”登台演唱,在当时反响很大。管先生一九五一年迁居温州,一到温州他便组织成立温州市曲艺协会。即任温州曲艺会第一届主席,他把自己的优良台风和独特的艺术流派带往温州,起到了温州鼓词改革、创新的领头雁作用。并任浙江省第一届曲协副主席,推选为温州市第一、二届政协委员;参加过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曲艺汇演。

管华山一生能演唱的词目很多。有《孟丽君》、《玉堂春》、《杨乃武与小白菜》、《董小婉》、《粉妆楼》、《节孝文》、《三错奇缘》、《双狮图》、《娘娘词》等等。好多的都属其自己重新创作编写的。特别受听众喜爱的代表作有《三错奇缘》、《孟丽君》。可惜词本大多散佚,至今留下属于他改编的传统鼓词词本仅存《秋江》与《十五贯》(是瑞安曲协会与温州曲协会的油印本)。还有一本《三错奇缘》是其高徒丁凌生先生仅存的抄本。

据丁凌生与阮世池等两位名师回忆,管华山先生在解放前由于演唱过多,一般乡村都是日夜场连续唱。过去没有扩音设备,况又是单档独背。如果一台《娘娘词》唱完要七日七夜,共十四场,每场四个小时,需很大精力消耗。结果导致他疲惫不堪,几乎瘫倒。再加上当时政府禁毒不力,所以他有时便借助少量白粉提神,完成连台唱词,不料因此而渐渐成瘾。有一次被强制关押戒毒,在牢内他仍不忘鼓词创作,请教一位具有相当水准的文人牢友,终于编写成一本《三错奇缘》。这本词也是他最拿手、最喜欢的曲目。非但唱整本的,并且常常拆为词头分段演唱。阮世池先生的长女满月,管先生就是在阮家演唱《三错奇缘》为之道贺的。

管华山于一九六零年一月十一日因病而逝,享年只有四十五岁。虽然他艺术生涯如此短暂,但他的艺名、艺德将永远留在词迷与同行的心中。

纪念温州鼓词一代宗师管华山诞辰九十周年

七律(一)周崖冰

为觅贤踪访古村①,      艺坛百代惠深恩。

新声仰止情无限,        旧事重温梦有痕。

  云水欢歌《黄柏寿》②,  括山悲泣《窦娥冤》③。

平生憾辍先生业,        未得真传手泽存。

注:①指塘下镇南山村,系先生原籍。

②③:指先生演唱声情并茂,感人至深。

七律(二)凌康君

毕生心力注琴词,        不耻求教一字师。

调取京瓯百种曲,        语藏唐宋千家诗。

空前冠后同行仰,        戏假情真听众痴。

艺苑凭公放异彩,        未承雨露恨生迟。

乙酉年秋 作者:凌康君
 

  本文“”来源:http://www.lkttc.com/wenzhou/guci/40520.html,转载必须保留网址。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