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

楠溪江芙蓉村 永嘉芙蓉村古村落 “七星八斗”芙蓉村

楠溪江芙蓉村
楠溪江芙蓉村

楠溪江芙蓉村地处永嘉县岩头镇南面仙清公路西侧,是一座背靠蓉三冠”布局于平地上的大型村寨,始建于唐代末年,为陈姓聚居之地。其远祖陈忠原籍河南开封,三世祖夷实因战乱迁福建长溪,追唐代末年九世祖陈拱始来楠溪芙蓉,中了这片“前横腰带楠溪水,后枕纱帽芙蓉崖,三龙捧珠,水归塘”的好地方,认为在此安居落户,将来必定会“地枕三崖崖吐名花明昭万古,门临四水水生秀气荣荫千秋”。

永嘉芙蓉村村中本无芙蓉,因其西南山上有三座高崖,凌空亚立,高耸人云,其石色白中透红,倒映山下清清溪水中,宛若三朵含苞待放的芙蓉花,村子由此得名。

三崖中的西崖,其形酷似古代官宦头上的纱帽,故又有纱帽崖之称,而由村前徐徐流过的楠溪江恰似一条飘逸轻柔的腰带。腰带、纱帽皆是古代官宦佩戴之物,其祖意想在此定居,后代儿孙定会居官致仕,光耀门媚。不出先祖所望后来其儿孙中果真出了不少英才。在南宋理宗时,该村就有十八人在京同朝为世称“十八京旦”,曾任秘书省校勘及国史院编修的抗元英雄陈虞之即是其中之一。南宋景炎丙子二月(即公元1276年),京城临安失守,元兵长驱直人,势如破竹,“金兀术如狼猛迫,赵构象小兔子一样急逃”,直到温州。当元兵进犯楠溪时,当时隐退故里的陈虞之立即组织族众,在芙蓉崖扎寨,奋起抵抗元军三年之久,终因粮尽援绝,遂用红布蒙住马眼,为首跳崖,以身殉国,从者七百八十余人全部壮烈牺牲。元军由于抓不到一名俘虏而异常愤患,恼羞成怒,便将偌大的芙蓉村寨烧为灰烬。

现在的芙蓉村是元朝顺帝至正元年(即公元1341年) 修建的,按“七星八斗”布局设计。“星”是指在石路上刻意拼花、高出地面20公分的方形石砌平台,“七星”翼轸分列,布局在村内主要道路的交汇点上,据说是节庆祭祖时用的乱坛或祭台,另说是战时的联络指挥点;“斗”是指散布于村内的矩形水池,“八斗”呈八卦状散布于村内水渠的交汇点上,村民们别具匠心地沿寨墙、路道、民居错落有致地挖了众多的水渠涵洞,以沟通各斗。联络“七星八斗”的道路、永渠迂回曲折,形如三国时期诸葛亮八卦阵图变幻出来的迷宫。“七星八斗”究其实就是古时的一个战略阵图。“七星八斗”的建筑构置,“方面暗喻此处为福地,上纳天上文曲星宿,寓人才辈出如同星斗繁密无数,富有吉祥之意;另一方面则充分突出了“利为战”的目的,其星可作为战时的指挥台,为备战防御的掩体;其斗贮水,利于战时“以水克火”所用,可以有效地防御敌人的火攻战策,又可以供村民们倪洗、养鱼,既是美化村内环境的点辍,又是村寨完善的消防设施,还丰富了景观,从而更使村寨的环境充满着安居乐业的气氛。

楠溪江芙蓉村村寨布局略呈正方形,坐西朝尔,纵横三、四百米,共有二道寨墙,七座寨门,皆山卵石砌筑而成,整座村寨俨然是一座欧洲中世纪的古城堡,却较之更富有人情味儿。东面寨墙正中是由重檐三楹门楼和八字墙组成的颇共气派的溪门(即村寨的主入口),寨门内建有谯楼,可观望四方,显得瑰丽、古朴。由溪门人内,是砖块与条石铺筑的村寨主街二一长塘街,又叫如意街或笔街,它是村民们在闲暇时间聚居闲谈休息之地,当地有歌谣说:“天上天堂,地上护王(本地方言:芙蓉发音同护王,芙王,吴王等),有吃没吃,长塘街逛逛”。长塘街中部南侧,凿有一长塘湖,又叫芙蓉花蕊池,水尤清冽,池中建有芙蓉亭,格调高雅,形象古朴,有石桥缀之。人站在长塘街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芙蓉三崖映人池中的倒影,犹如芙蓉花荡漾在经缕缕春风吹皱了的微波涟漪之中,毫厘不爽,美丽非凡。

楠溪江芙蓉村中民宅大多系木质结构,参差错落的屋顶,朴实素雅的造型,和谐优美的比例,白墙黛瓦的明快色调,兼以家家石砌矮墙,户户果树成荫,有一年常青之木,四时不败之花,使整座村寨洋溢着一种安居乐业的和谐的美。村内“姓族繁兴,风气淳美,人尚礼教,家重师儒,弦诵之声,遥于闾里”,因长期受孔孟儒道的影响,村中尊贤敬长,蔚然成风,“凡吾族子弟,为士者须笃志苦学,以求仕进;为商者须勤耕贸迁,以成家业,即甚贫乏者,亦宜清白自守,切不可习为下流,玷坏家声……”陈氏宗谱中记载的这种耕读社会传统,迄今仍盛传不衰。更难能可贵的是芙蓉村至今仍世袭珍藏着南宋“十八京旦”的容图、玉笏、祭器以及翠花瓶和“黄金印”等古物品。此外,该村还留有其独特的传统民俗,正月里舞龙灯是通常的习俗,而芙蓉村却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至十四舞鱼灯,鱼灯队32人,挨家挨户地串联游行,十分热闹。这是因为相传芙蓉村是一块荷花池而鱼是水中之物的缘故。

永嘉楠溪江芙蓉村在研究我国古代人口迁徙史、宗族史、村寨建设史、历史地理学上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朋友,如果有幸到楠溪江游览的话,可别忘了去芙蓉一睹古村的风采哟。

  本文“”来源:http://www.lkttc.com/wenzhou/jingdian/44356.html,转载必须保留网址。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