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 温州 > 温州百姓 > 下山移民政策 创城镇化新路 时间:2011-08-19 18:56来源:温州网–温州日报 最近几日,位于永嘉县桥下镇方岙村的“金福景苑”,正式授牌成立方岙口社区,成为该县又一个农村新社区。“现在的社区服务有社会事务站、计生服务站、综治警务室、党代表工作室等,还有图书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社区学校、老年之家等文体活动场所,跟以前在山区居住的生活比,真是天壤之别。”居住在这里已有两年多的杨桂付,发出了太多的感慨。 “金福景苑”被方岙村的村民们公认为当地最具现代化气息的住宅小区之一,小区在2006年投入建设,占地约50亩,共有13幢、528套公寓式住宅,套型面积从98平方米至105平方米的都有。 不为大家所知的是,这个具有现代化气息的住宅小区,是永嘉县早期的一个下山移民安置点。现在居住在这个新农村社区的居民,大部分来自永嘉县区划调整前的表山乡、下寮乡、徐岙乡、溪下乡等山区乡。 矛盾:修路与否难以定夺 “当初要是选择修路而不是选择下山,说不定我还住在大山里头。”现任方岙口社区居委会书记的郑贤盛说。2003年,他还是原表山乡祖婆山村的村委会主任,当时流行的一句话是“要想富,先修路”,在各地开始修路建设时,祖婆山也是受益村之一。 但是,对于常住人口只有300多人的祖婆山村来说,距离表山乡政府大概12公里,按当时的造价,12公里3.5米宽的康庄工程,需要投资600万元,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郑贤盛说,祖婆山村中还有11个自然村,如果道路继续延伸下去,投入的资金远远不止这些。“按照当时‘康庄工程’的补贴政策,修这条路可以获得省、县两级大约200多万元的补助,村里需要自筹资金300多万元,相当于每个村民掏两万元。” 对于集体经济空壳的山村来说,这个数字显然是个天文数字。先不说能不能筹到这笔庞大的资金,就算道路造好了,可是当地资源有限,客流量也有限,能否“路”尽其用,大伙心里也都没底,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修路,似乎是必走之路,但还有没有比修路更便捷的途径,让老百姓彻底解决面临的生存困境? “诸葛会”的最终决定 郑贤盛告诉记者,道路是山区居民生活需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不是全部,要实现真正的生活改善,还有通水、通电、通有线宽带和完善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而这些,对于一个并不富有的山区来说,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比如,就算路修好了,祖婆山村的村民看病,还得到10公里外的原表山乡卫生站,小孩上学亦是如此,这样看来,修路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就在村民纠结于修路与否之际,永嘉县经过前期的大量调研出台一个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修路上山,不适合居住的地方,可以在集镇上依靠政府划拨的土地移民下山。 移民下山政策的出台,给山区村民多了一个选择。但村民顾虑的焦点问题是,移民下山以后能不能买得起房子?能生活的好吗? 郑贤盛和大多数村民认为,却并不能有效改善村民的生活,它只能够改变一个方面。现在村里的主要劳动力都在山下,移民下山、而且是到桥下这样工业发达的地方,移民下山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村里的“诸葛会”开过之后,村民的意见开始统一起来。虽然这个选择在当时的背景下显得有些不同寻常,但是,经过村民权衡再三,并没有想到更合适的出路。于是,经过前期的准备,2005年底,由县里统一划拨、占地约50亩的“金福景苑”正式开工建设。 移民下山的连带效应 “康庄工程”有定向的资金补助,移民下山政策给农民提供的优惠,是每人3000元的政府补贴,一个村也就不到100万元。在当初来看,似乎有点不划算。 “但基于长远发展,这条路是选对的。”曾经担任永嘉县副县长、分管扶贫工作的该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郑秋文说,永嘉当初制定修路或移民下山的政策,从实际情况出发并尊重农民意愿,采取了两种方式,即乡镇行政区域内的就近搬迁、跨区域的定点集聚。郑秋文认为,修一条路,或者建一座学校,从统筹发展的角度来看,是有限资源的“粗放性”使用。而移民下山,政府给予土地、资金的帮扶,显然是对综合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此举对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有明显的帮助。 原溪下乡下山自然村的移民李彩珠,于去年搬进“金福景苑”,包括购房、装修等投入算到一块不到20万元,现在,依照市场价的套房价值,在当地就超过70万元。“现在生活方便多了,无论看病还是孩子读书,和城里人也没有什么两样!”她告诉记者。 郑贤盛还持有最初决定下山的观点,他说,原先居住山上就是靠出外打工过日子,现在依旧还是打工,但有了落脚处就很不一样了,避免了上山下山的来回折腾。他告诉记者,如果当初选择修路,继续住在山上,村集体肯定要背负一大笔债务,道路建好以后的后期养护,也要一笔资金投入,“关键是一条路还不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很多困难。” 采访手记 在“康庄工程”建设进行地如火如荼时,一条路,牵系着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梦想! 我们应该客观看待当初的这项惠民工程,对很多地方来说,“要想富,先修路”是有根据的,有了路,才有“出路”,山里的资源,才能方便下山,山里的人,才能便捷出行,山里山外的信息,才能形成对流,从而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但是,任何的惠民举措,都要结合实际情况,不能脱离现实。在具体操作中,不是教条地照本宣科,而是更多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创新思路,灵活变通,闯出一条新路子。试想,对一些原本就资源禀赋缺乏,不适宜生活居住的地方,投入再多的资金也难有新发展。而统筹安排,集中利用,依照百姓意愿实施异地安置,是可以走出新路子。 温州市推行城乡统筹,就是要以农房集聚改造为切入点,着力推进村级组织“转并联”和“三分三改”。因此,人口向中心村、中心镇的集聚,实现现有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是必走之路。永嘉县桥下镇几年前迈出的这一步,对于今天来说,依然值得借鉴并给我们留下诸多启示! 本文“”来源:http://www.lkttc.com/wenzhou/baixing/39009.html,转载必须保留网址。 (叶双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