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

国博展出回归文物

国博展出回归文物

国博展出回归文物:2019年9月17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开幕,展览时间为9月17日至11月17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北2、北3展厅免费向公众开放。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共同承办的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全面展现70年来我国流失文物回归的不凡历程与丰硕成果。

国博展出回归文物

从皇家紫禁城到人民博物院,故宫目前拥有超过186万件(套)文物藏品,奇珍异宝灿若群星。众所周知,一些珍宝有着失而复得的曲折经历;此次展览是我国首次对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成就进行全景式展览。

展出的600多件国宝,包括公众们非常熟悉的伯远帖卷、中秋帖卷、五牛图卷、圆明园兽首、秦公晋侯青铜器、青铜虎鎣、王处直墓浮雕、龙门石窟佛像、皿方罍、圆明园青铜虎鎣、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等珍贵文物。

国博展出回归文物

这些文物它们曾在神州蒙难、家国离乱的岁月中流落他乡、散失蒙尘;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它们有赖多方努力得以复归故土。

从1949年至今,我国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方式,历经了整整70年的岁月洗礼,才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

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厅里,免费向公众开放展出的600余件文物,分别来自全国12个省市、18家文博单位。

国博展出回归文物

本次展览精心策划的三个单元全景展示了70年来回归文物600多件套,涵盖了陶器、青铜器、典籍、书画等诸多品类,《伯远帖》《永乐大典》等珍稀文物均为国之瑰宝。

《永乐大典》汇集了自先秦迄明初约8000种古代典籍的“百科全书”,历经朝代更迭、民族劫难,正本早已渺无踪迹、副本亦经久散佚。《永乐大典》已知存世仅存800余卷、400余册,每一册均极珍贵。

新中国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的鲜明态度,赢得了一批国家的尊重。1951年至1958年间,苏联先后3次向我国返还共64册《永乐大典》。1955年12月,民主德国又返还3册八国联军侵华时劫走的《永乐大典》。

国博展出回归文物

正是流失《永乐大典》归国,开创了外国政府向新中国返还流失文物先河。《永乐大典》作为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已有无数观众曾在展览中被它蕴涵的辉煌所吸引,更为它得以归国的传奇而赞叹。

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并称“三希”,被清乾隆帝视为稀世珍品,是国宝中的国宝。清末世局纷乱,《中秋帖》《伯远帖》被清逊帝溥仪携出紫禁城,其后几易其手,辗转至香港。

国博展出回归文物

1951年10月,文物圈中传出两帖即将询价出售的消息。为防中华瑰宝失散,神秘组织“香港秘密收购文物小组”火速启动抢救工作。

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的王冶秋奉命偕同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等人星夜兼程,南下谈判。其间斗智斗勇,最终成功购回国宝。“香港秘密收购文物小组”还成功征集了唐韩滉《五牛图》、宋徽宗赵佶《祥龙石图》等许多珍宝。

此次展出的文物中,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425件,包括圆明园青铜“虎鎣”、鼠首、兔首等众多大家耳熟能详的珍贵文物和意大利返还文物。

这600余件文物,包括我国近期成功追索回来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青铜虎鎣(yíng),还有王处直墓彩绘浮雕武士石刻、圆明园青铜鼠首兔首、皿方罍等文物,在此次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厅里将悉数亮相。

国博展出回归文物

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追索文物展览,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物本身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更是为了记住通过中国文物失而复得这一过程所折射出的国运兴衰,增强广大观众爱我中华、不懈奋进的家国情怀和进取意识。

  本文“”来源:http://www.lkttc.com/wenhua/ls/73275.html,转载必须保留网址。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