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

最新中国炎热榜出炉 31年气象资料综合分析结果具有科学性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最近31年的气象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炎热榜10个省会城市或直辖市为:重庆、福州、杭州、南昌、长沙、武汉西安、南京、合肥、南宁。

这些城市的炎热程度如何统计进去的,是否意味着新的火炉城市排行榜新鲜出炉?

中国是大火炉城市重新排名

中国“四大火炉”之说流传很广。现在四大火炉”呈现了好几种城市组合,长期以来。多为长江流域的几个城市。中国炎热榜第一种组合是武汉、南京、重庆、南昌;第二种组合是武汉、南京、重庆、长沙。上述两种组合认可的人比较多,第一种组合还被写入过地理教科书。此外,有一种说法称重庆、武汉、南京、济南是四大火炉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长沙、武汉、重庆、杭州是四大火炉

火炉城市没有确切定义和科学的规范,国家气候中心气候与气候变化评估室主任、研究员张存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有的民间说法。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激进意义上的火炉城市是指长江流域大型城市。维持较长时间的高温高湿天气,使人们感到闷热难耐,好似在火炉中一般。后来人们想给“火炉”城市定个标准,采用了不同的指标,如有的使用极端最高气温,有的使用高温天气(气象上,通常将日最高温度≥35℃作为高温天气)日数等;使用的资料时间长短也不相同,如有的用近10年的气象资料,有的用近20年的资料。由于采用的指标不同、统计的时间段也不同,因此给出的结果不尽相同。

张存杰说,判断一个城市是否炎热。如夏季南方地区超越35℃的天气越来越多,但相对于南方地区,高温继续时间短,空气湿度低,白昼和晚上温差大,人体的不舒适水平远低于南方地区。因此,不能仅用极端最高气温等单一指标来确定炎热城市。

中国炎热榜评定标准不仅是高温

气象上反映热的指标很多,张存杰介绍。如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指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等,但要反映人体在周围气温环境里的舒适水平,还需要考虑空气相对湿度、高温的继续时间、风速、辐射等要素。

气象专家构建了一个判断指标—炎热指数”主要考虑气温和相对湿度对人体舒适状况的综合影响,为此。同时确定了炎热指数的计算公式。炎热指数值越大,人体感觉会越不舒适。气象专家将炎热指数达到85那一天,确定为高温炎热日。

高温条件下,人体为了维持体温稳定。如果空气干燥,可以通过出汗和汗液的蒸发来散热,但如果空气湿度太大,人的散热系统的效率就下降了人体汗液无法蒸发散去,就会感到很不舒服,炎热感就更强一些,这个道理很容易懂,比如在炎热的太阳底下,人们拿着扇子扇会觉得凉快一些,主要是体表的汗液蒸发,降低体表温度,感觉凉快一些,但是无论你怎么扇扇子,环境气温是不变的。

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使“火炉”越来越多

为什么近年来“火炉”城市的名单似乎越来越长?

这主要是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全球地表观测资料分析标明,张存杰认为。全球气候呈现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尤其近50年全球平均增暖速率越来越明显。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国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地表平均气温明显升高,升温幅度比同期全球平均值还要略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此外。城市人口聚集、建筑物增多、下垫面(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外表)改变、交通压力增加、生产规模不时扩大以及人为热源增多等影响日益加剧,导致了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资料显示,城市地区下垫面温度明显高于周围地区。

近几十年,张存杰说。国北方地区的增温高于南方地区,南方大城市的增温更加明显。南方的西安、郑州、石家庄、济南、北京、天津等城市,炎热水平越来越重。西安、石家庄等城市,近几年夏季高温日数超越了20天,呈现了超越42℃的极端最高气温,人们普遍感觉天气越来越炎热。南方地区的城市虽然增温幅度没有南方城市明显,但炎热水平并没有减轻。

中国炎热榜排名并不重要,关键是积极应对气候变暖

近几年我国高温热浪事件频繁发生。一些城市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继续高温及闷热天气对人们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对露天和户外工作人员影响更明显。炎热天气还造成突发疾病明显增加,中暑人数激增。如2006年夏季,四川、重庆等地遭受罕见的继续高温热浪袭击,代表重庆主城区的沙坪坝气象站有14天的最高气温突破40℃,并且于8月15日创下了43℃的当地最高气温历史极值。8月14日至15日,重庆有2万人中暑。

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气候专家指出。极端高温事件呈现范围扩大、频次增加的趋势。高温热浪已成为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事实上,高温热浪在全球造成的人员死亡,比洪水、龙卷风、强风暴加到一起还要严重。

未来全球变暖的趋势还将持续。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预测。城市热岛效应还会越来越明显。张存杰强调,人们会感觉到城市越来越热,炎热城市会越来越多。炎热水平排名靠前一点、靠后一点并不重要,重要的社会各界都要积极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减轻高温热浪对人们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的危害,同时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的趋势。

  本文“”来源:http://www.lkttc.com/weather/zixun/45416.html,转载必须保留网址。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