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 时事 > 浙江 > 浙江城里专业运动员多于农村 高素质运动员较少 时间:2011-07-20 16:21来源:未知 制图 高薇 这两天,一条微博将“张尚武”这位昔日的体操运动员推上了风口浪尖。被奥运冠军邢傲伟称为“曾经的准高手”的张尚武,如今却沦落到在街头卖艺乞讨。 这是张尚武人生中巅峰与谷底的十年,2001年,他在大运会上连夺男子团体和吊环两枚金牌,风头直追拿了4块金牌的郭晶晶;2003年,因脚跟腱断裂伤和多次严重违纪被调整回河北省队;2005年退役;2007年因盗窃服刑3年零10个月;今年4月出狱,因找不到工作,1个多月前,他来到北京,在街头卖艺行乞。 随着全国各地媒体对张尚武事件的持续报道,加上此前爆出的全国举重冠军邹春兰当搓澡女工、马拉松世界冠军艾冬梅因病卖金牌,许多人开始关注以往很少深入了解的专业运动员群体。 他们出身哪里?家庭背景怎样?什么样的父母最愿意送孩子当运动员? 温州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李留东,研究的方向是体育社会学,去年曾对浙江省专业运动员的家庭出身作过专门的调查,有些结果很有意思,而且出乎意料。 浙江运动员退役后 有1/3会经商 张尚武说,他文化不高,退役之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只能干餐馆服务员、养老院护工等,但因为伤病无法长期坚持。 李教授认为,这种说法他愿意相信。 “根据我的调查,专业运动员退役后,就业的情况大多不太乐观。除了极少部分的体育明星外,大部分专业运动员,尤其是省队退役下来的,都以自谋职业为主。如果家庭条件不好,要找个好工作就更难了。” 李教授说,退役后一般有三种安置方法: 一是体制内安置,也就是“包分配”,安排到体育部门的教练或管理岗位。一般只有非常突出、做出重大贡献的运动员才能享受到这种待遇。 二是推荐上学。能享受这种待遇的运动员也不多。 三是货币安置。即按照成绩、运动年限折算,一次性给一笔钱,之后由运动员自主择业。绝大多数运动员退役都是实行货币安置的。 不同项目的运动员退役后,就业难易程度也不一样。 比如小球类、游泳等市民较多接触的项目,运动员退役后,就业就比较容易,可以去学校、专业俱乐部等。但像从事重竞技类的举重、摔跤以及体操等,就不太容易找到对口的工作。 好在我们浙江省的个体经济很活跃,很多运动员家里就是经商的,所以浙江运动员退役后经商的人数比其他省份的要多得多。 李教授说,据他调查,浙江省的运动员退役后,有1/3会选择经商,而且有些经营得还不错。 专业运动员城里娃比农村娃多 城里姑娘比农村姑娘多得多 李教授总共调查了300位浙江省专业运动员,年龄在12-25周岁之间,其中74.2%在15-20周岁之间。 他们的家庭居住地情况是这样的(见下表)。 调查结果出乎很多人意料。很多人觉得,运动员这个行业很苦,应该以农村家庭出来的居多。但从实际调查情况看,被调查者的家庭居住地有将近一半(占49.16%)是在大中城市,接下来是小城镇或乡、农村,分别占23.75%和20.40%,来自城市郊区家庭的最少,占6.69%。 同样让人吃惊的是,向来被认为“娇气”的城里姑娘,当运动员的人数比农村姑娘要多得多(见下表)。 小球类、游泳类、体操类与大球类项目中,来自城市家庭的孩子比例占有绝对优势。其中,小球类项目来自城市家庭的占85%,游泳类项目占80.55%,体操类项目占69.39%,大球类项目占39.22%。而这四类项目中来自农村家庭的仅为10%、0、4.08%、9.8%。 恰恰相反,在重竞技类项目中,运动员更多来自于农村家庭,占45.95%,来自大中城市家庭的仅占20.27%。 再细分一下调查数据:在重竞技类项目中,举重项目专业运动员基本来自农村家庭(占80%);拳击运动员中有57.14%来自农村家庭;而武术与跆拳道项目的运动员来自城市家庭的相对比较多,分别占53.85%和50%。 在田径类项目中,来自农村的运动员所占比例略高于城市,占近33%。 父母文化以初高中为最多 李教授还对浙江省专业运动员及其父母的文化程度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均呈现出整体文化程度不高的特征。 专业运动员的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高中(或中专)与初中水平,分别占55.33%和21.67%。大学本科及以上的仅占8%。(见下表) 其父母的文化程度同样以这两个领域为主。高中(或中专)所占比例最大,为35.74%,其次为初中文化程度,占30.67%,大学本科占9.1%,研究生以上文化程度的没有。(见下表) 结合全省范围内各类家庭的总体构成,我们看到,来自个体工商户家庭的专业运动员比例,远远超过个体工商户在浙江省家庭类型中的比例。(见下表) 这意味着无论是从绝对比例,还是从相对比例来看,浙江专业运动员来自个体工商户家庭的比例都远大于其他类型的家庭,而来自农村家庭的专业运动员相对比例最少。 个体工商户家庭为什么更愿意把孩子送去当专业运动员? 李教授认为,归根结底,原因就是“浙商精神”。浙江商人首先是能吃苦,“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这种吃苦耐劳的品格,使得他们敢于让子女经受专业竞技体育那异常艰苦的训练。 其次,浙商善于变通,他们在子女文化学习没有多大希望与出路时,便会马上为子女另谋发展途径。对于务实的浙商而言,让子女参加专业竞技训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此外,浙商韧性强、不怕输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与专业竞技体育的精神不谋而合。在他们看来,即使不能成为体育明星,子女在经受艰苦的训练过程中,也能磨炼出敢于拼搏、勇往直前的意志。他们认为,这种意志是子女今后工作与生活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朱启南的父亲 是一位小商人 由于精力有限,李教授只调查了我省的300名专业运动员,那么这份调研报告的结果可信度怎样? 浙江省游泳队前队员女孩小曹说,和她了解的情况差不多。七八年前,她在浙江省游泳队当运动员时,队友中,大约有4/5的人是城市孩子,只有1/5来自农村。多数人家境都不差,特别是来自温州、金华这两个地方的孩子,很多人家里是做生意的,有的生意还做得蛮大,很富裕。 本报体育部记者徐毅跑了多年的体育新闻,他说,印象比较深的是游泳、体操这些项目,运动员大多是城市家庭出身,生活条件较好。这也许跟这一类项目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有关,比如家附近要有游泳馆、体操馆之类。田径类等对锻炼条件要求不高的项目,农村孩子参与的多一些。 徐毅也认为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业主很喜欢送孩子学体育。他举了个例子,温州出了不少游泳和射击项目的优秀选手。比如奥运射击冠军朱启南的父亲,就是一位温州小商人。而朱启南的妻子陈郑洁也是温州籍运动员,多次获得艺术体操全国冠军,现在是省艺术体操队教练,她的奶奶还是温州“桥头纽扣之乡”的奠基人之一,家里非常富裕。 本文“”来源:http://www.lkttc.com/news/zhejiang/38009.html,转载必须保留网址。 (温州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