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 时事 > 社会 > 一半95后想当网红 未来堪忧 时间:2017-05-28 11:52来源:综合 一半95后想当网红:昨日,新华网制作的“图解95后谜之就业观”引发广泛关注。根据该图,48%的“95后”选择不就业,一般以上54%的“95后”向往网络主播,想要当网红。 截图自《95后的谜之就业观,你看懂了吗?》 之前也有多个调查显示,选择“不就业”的学生去向虽然五花八门,但“当网红上直播”的意愿与期待,占据就业趋势的“半壁江山”。这种意愿不仅存在于毕业生中,更存在于整个青少年群体中。 孩子们的志向往往是现实的反映 “你长大后最想当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50年前答案可能是“工人、农民”,30年前可能是“科学家、工程师”,10年前是“宇航员、医生”,现在则是“网红”。 职业理想随时代发展而变化,是社会现状的缩影。“网红”能够在时下诸多职业选择中最受青睐,缘于它的市场地位、社会地位与文化属性。 去年被誉为“网络直播元年”,数百家直播平台蜂拥而起,催生出大量网络主播,网红经济成为互联网行业发展到现阶段的一种现象级产物。 不够平稳的镜头、色调平常的场景、自由聊天的气氛……这个新兴职业的工作内容相比很多传统行业显得十分轻松简单,吃个饭睡个觉有人打赏,化个妆都能赚得盆满钵满。 来自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称,2016年,“网红经济”产值预估接近580亿人民币,远超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金额。 一个职业能够成功吸引年轻人,绝不只因它的薪酬丰厚。 作为一个新潮时尚的职业,网红一呼百应的能力彰显了它的社会地位。在这个钱和时间都不太够用的时代,粉丝愿意为网红花钱花时间,这个职业可以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意味着网红与明星离得并不遥远,这一职业是受欢迎的、被尊重和追随的。 此外,网红是多元社群的一个“文化标签”,它代表着人们心目中自己或自己的某一个方面所喜欢或追随的那个“样子”,或那个“样子”所代表的社会文化属性,比如芙蓉姐姐、papi酱。 它以一种有别于传统形象的流行文化。在这个文化语境中,草根有梦想,“非主流”有支持者,“逆袭”无时无刻不在上演。 正是基于这些因素,“网红”成了年轻人的最爱。 以网红为职业理想带来的隐忧 孩子们想当网红,本无可厚非。可当超过一半的年轻人以网红为职业理想时,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一下这件事。 首先,网红行业还存在不少乱象。 网红有很多类型,社群电商专家陈菜根将其分为颜值类、情绪类、达人类、领袖类、虚拟IP类五种。 其中,颜值类网红的基数颇大,他们满足用户五官与荷尔蒙等生理需求,也是大家广为认知的审美和审丑类网红,基本上各大直播平台都能看得到。 其中有些网红为了流量可谓不择手段,没节操、无下限的直播比比皆是。 △扫黄打非办整治涉黄直播,10多个平台被立案侦查 如果以薪酬来衡量,或许他们是成功的,一晚上的礼物分成少则几百多则几万。做的好的网红,年收入甚至比一线演员都多。 可那些在摄像头前,或是浓妆艳抹、搔首弄姿,或是插科打诨、出口成脏的网红,真的可以算是“成功人士”吗?如果年轻一代都以这样的网红为目标,他们的精神世界和道德品质将会变成怎样? 此外,以出名为导向的网红无法成为真正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网红最显著的特征是名气,名气越大越红。年轻人想当网红,某种程度上就是想出名。如果大家争先恐后地想出名,与知名度无关的事谁来做? 众所周知,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工匠精神对制造业而言十分重要。 在德国、日本等国,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只为打造某一种产品,经营某一个品牌。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默默无闻,可正是他们将产品工艺做到极致。 当代中国虽早已是世界工厂,但社会和企业依然缺乏对工匠和“工匠精神”的重视和尊重。 正因人人都只看到眼前利益,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人才越来越少。在这种状况下,如果一半的人都想当网红,状况只会越来越糟。 网红的吸金方式主要有:电商网站、代言、推广和打广告、网络主播、跑通告。 由此看来,网红经济事实上是使得小微企业进一步细化到个人品牌,并蕴藏着结合文化、零售等第三产业的可能性。可无论怎样,它都不太可能成为支柱产业。超过一半的人扑上去,真正推动经济发展的行业就会缺人。 更重要的是,属于虚拟经济体系的网红产业,也许藏着巨大泡沫,这个职业的未来尚不明朗。 历史告诉我们,越是经济萧条,娱乐业就越繁荣。 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正是在经济大萧条时代,迎来了动漫、游戏、AV、二次元产业的蓬勃发展;美国大萧条时期,迪士尼非但没有受损失,反而市值大幅增长,萧条结束的时候利润翻了几翻。 从资本角度讲,网红经济的逻辑十分简单,它是生产流量和吸引流量的单元,而流量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变现。“流量”是一个互联网语言,可以理解为用户的访问、点击行为;变现,就是你来过了,点击了,看过了,乐呵了,然后:花钱。 有评论人士表示,看起来繁荣至极,而实际上是资本在实体经济不振、山雨欲来之际,在匆忙地给自己寻找避风港。 著名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曾表示,在经济方面,要注意过度金融化和过度互联网化的投机问题。目前很多资金涌入这两个领域,这两个领域恰恰需要去产能。 “ 不当网红当什么?” 今年是大量95后开始走出校园走上就业岗位的一年,作为职场中年轻的一代,他们有想法却又任性。上班对他们而言,不再是必选项,就业观的变化,反映出年轻一代自我意识的觉醒。 有人调侃“95后”放飞自我, 也有人批评他们没有社会责任感,是“垮掉的一代”,却很少有对这一现象的深思。 他们想当网红、配音员、化妆师、Cosplayer,都没有问题,这是个人追求,而且职业本就没有高低之分。 可是当所有人的选择都集中在这些职业时,折射出的便不再是个人理想,而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职业导向体系。 以我国目前紧缺的高级技工为例,南京几位国家级技能大师称,干技术工人,无论薪酬,还是社会地位,远不能跟贡献相匹配,他们不会让子女再做工人。 由于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1个美国人创造的财富,相当于我们13个人创造的财富。 另外,目前全国有麻醉医生8.5万多名,缺口约有30万人…… △麻醉医生正在为一名患者做术前麻醉 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问题,有关职业的问题。 “95后谜之就业观”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吗?是,又不是。因为这种选择的背后,是整个社会氛围带给他们的信息。 那么,他们真的不在乎赚多赚少吗?恐怕也不是。 近日,智联招聘发布了一份有关2017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情况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应届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为4014元。可对此,很多网友并不买账。 所以,相当一部分人还是很在意自己赚了多少钱的,而且预期与现实差距还不小,也许这也是TA们想当网红的理由之一吧。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人都不该以当网红为理想,也并非倡导年轻人一定要致力于国家急需的事业中。只是在看到这些职业选择数据时,有一点担心:将来大家都做网红了,没法出名的工作是不是就没人干了呢? (来源:财经网,参考北京青年报、广州日报、人民日报、新京报、荆楚网、三联生活周刊、金羊网等;原标题《调查显示:一半“95后”想当网红!有点替国家的未来担忧》) 本文“”来源:http://www.lkttc.com/news/shehui/68524.html,转载必须保留网址。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