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 时事 > 社会 > “起码通车了”梧州市市政管理局局长梁冰力保桂江一桥大修后通车 时间:2011-09-28 22:04来源:北京晨报 “起码通车了”新语录问世,广西梧州“桂江一桥”大修后又出现裂缝,验收都没有完成,就匆匆通车,梧州市市政管理局局长梁冰说:“我们政府是有责任心的政府,宁愿先通车,通车虽然路难走点,质量差点,但是起码通车了。” 起码通车了的“桂江一桥”大修修了一年,又出现裂缝,现在没有验收,又“起码通车了”。 据说加铺沥青“马蹄脂”的材料稀缺,桥面裂缝的提前发现,整体验收的未能完成,都没能阻碍梧州市“桂江一桥”大修后如期通车,梧州市市政管理局局长梁冰说,“通车”是力保的关键。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 最近,广西梧州市民打热线电话投诉,说当地的交通干线桥梁“桂江一桥”经过了近一年的整修重新开通,结果大桥路面竟然出现了裂缝。裂缝让桥面看起来呈波浪状,驾车行驶感觉像是在骑马。 横跨桂江东西两岸的桂江一桥已经建成40年,去年开始进行了一次大修,今年6月5日通车。已经是9月下旬,记者在现场看到,“桂江一桥”还挂着部分禁行的路标,新铺的沥青路面晒得滚烫,工人们还在干活,不时有路人停下来观看。市民称,大桥大修后刚刚通车,就起了裂缝,裂了之后现在又铺沥青。 对于大修之后三个月又进行的修补,居民们说,市政部门有过解释,但还是让人疑虑。 在桂江一桥施工现场,一位自称是施工方负责人的何先生接受了记者采访,他说自己来自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修缮又返工,问题主要出在桥面。按照他的说法,施工没有满足高标号混凝土的要求是出现裂缝的原因,而之所以这么粗糙完工,是市政部门要求必须抢工期,6月5日必须通车。 梧州市政管理局副局长莫伟坚说,现在所做的施工不是亡羊补牢,出现的裂缝是早就发现了的。但经过检测,安全没有问题,如期通车。 桂江一桥已经建成40年,去年开始大修,今年6月5日通车,时至9月下旬,大桥却依然在热火朝天的施工。大修之后的又开始补修。接受采访的施工方负责人透露出这样的信息,这么粗糙完工,是市政部门要求必须抢工期,6月5日必须通车。原来,如期通车是工程的底线。是政绩重要,还是百姓的生命重要?早就发现的裂缝代表了什么,是否还存在更大的安全隐患?如期通车,就成了“有责任心”的政府吗? 大修之后的补修这一幕在这重新上演让笔者想起10年修补24次的武汉白沙洲长江大桥,耗费巨资却依然逃不脱屡坏屡修,屡修屡坏的局面,还有被重庆人称为“伤心桥”的重庆石门嘉陵江大桥,通车后不久就开始缝缝补补。富有戏剧性的是,这两座桥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都是“抢工期,赶速度”。如果说以上三座桥只是皮外伤,那前不久发生的几起路桥事故就是内伤了。今年7月11日江苏盐城通榆河桥发生垮塌,使两辆货车坠落,7月14日武夷山市的武夷山公馆大桥北端发生垮塌致旅游大巴坠落造成1死22伤,7月15日,杭州钱江三桥辅桥主桥面右侧车道部分桥面突然塌落致使一重型车坠落。是突击工期,还是质量不过关?是重车碾压,还是背后腐败?是资金不够,还是监管失职? 大桥的质量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无论什么时候安全应该是通车的底线,速度只是其次。如果只讲求工期,势必在安全上大打折扣。前不久发生的动车事故及事后高铁降速都很好的说明了这一问题。笔者认为,真正有责任心的政府绝不会将一座病桥交予百姓使用。它会在开工立项前做好一切准备,让招投标透明。让施工方无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设计、施工、监理、管理等环节科学合理,工程无转包。让监察、审计、安监、交通、公安、水利等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严格监管每一个环节。 赵州桥屹立千年而不到,钱塘江大桥70多年来任凭风吹浪打,岿然不动,长江一桥健康运行50年后才大修过一次。只有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也许“起码通车”才不至于变成工程的底线。 人民网发表评论:“起码通车了”的大桥,领导“起码”该天天走 最近,广西梧州市民打热线电话投诉,说当地的交通干线桥梁“桂江一桥”经过了近一年的整修重新开通,结果大桥路面竟然出现了裂缝。裂缝让桥面看起来呈波浪状,驾车行驶感觉像是在骑马。针对媒体的质疑,梧州市市政管理局局长梁冰评论说“路难走点,质量差点,但是起码通车了。”此语一出,令人哑然。 正如梁冰所说,“通车”是力保的关键。换言之,通车就是终极的诉求,就是修路事业成功的“起码”标准,所以即便马路整修成了山路,开车形同骑马,也已经阻挡不住梁冰等领导事后如释重负,放飞心情。至于路面是不是平坦,百姓出行是否舒坦,社会评价是否积极,都已经是“起码”之外的奢侈需求,通通不在考虑范围之内。顺着这个逻辑,哪怕我们向前再推一公里,也可以得出这样的荒谬结论:即便以后百姓“怨声载道”、路面出现雨塘,也概不在“质保”范围之内了。 所谓“起码”,不过是最低标准。拿这样“最低标准”的路放在百姓的脚前,他们会用心去丈量和衡量。一年的整修却拿出这样的成绩单,让百姓怎么给你“起码”的尊重?用这样的标准来干事,岂是为民“修路”,简直就是给民生事业“砸场子”! 放眼观之,类似“懒政”的官员及其消极做事态度,近年来绝不少见。凡事都以“起码”为标准,为民办事但求“温饱”、不求小康。如果60分万岁,拿61分就是损失!这样的官员,代表了官僚主义的极端表现,心中没有民生,只有位子和利益。即便做了点实事,那也不是出于为民服务,而是艰难地作出了一个老大的施舍,内心甚至还牵挂着百姓该找个机会来还他的人情。就比如这个修桥来说,虽然说难走点、质量差点,但是“起码通车了”吧,也算是做了一件大事了吧?你要是再多说一句话、多提一个要求,他就会认为你是强人所难、找政府的茬…… 这样的官员,歪嘴的和尚念歪了经,将政府为民服务的精神曲解成了一个个烂尾工程、豆腐渣工程。 如何“整修”这类精神“温饱型”的官员?显然,靠他们自身的觉悟,是永远达不到“精神小康”的,他们绝不会主动将民生工程从最起码的标准提升到舒适的令人满意的标准的。对待这样个懒政的官员,除了要加强民众和舆论的监督,必要时候予以罢免外,更需要上级领导多“提提线”进行提醒、劝诫。从更具操作性的角度来说,对待秉持“起码标准”为圭臬的官员来说,领导更应该多下基层走访走访,比如这座桥,领导就“起码”应该走走。 走走就能发现问题,走走就能发现民生之路竟是如此崎岖,也就能发现一些劣质沥青包裹不住的懒政,和“起码”标准背后淡漠的民生意识!试想,这样的道路,如果领导走过了,善于揣摩领导心思的官员,能不立马整改成一马平川?或者,如果事先知道领导要来实地察看效果,这样的官员敢不尽心尽力,将桥面整旧如新?推而言之,如果此前领导能多走走,这样“起码的路”又怎能一年后还能面世?想想就知道,一条路的路面展示了太多的东西,有为民服务的冠冕口号,和下面蹩脚的现实注脚。如果不能把民生问题,特别是和百姓生活休戚相关的事放在最高位置、作为官员的最“起码”的诉求,那一双双且走且抱怨的脚,必将成为一双双用来投反对票的脚! 本文“”来源:http://www.lkttc.com/news/shehui/39587.html,转载必须保留网址。 (温州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