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

职业乞讨者乘飞机到乌鲁木齐乞讨(图)

职业乞讨者乘飞机到乌鲁木齐乞讨(图)5月26日夜,乌市友好路,一位沿街乞讨者在准备行乞。

乌市救助工作组负责人陈志军坦言,在现行救助制度下,以“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原则进行劝导,对职业乞丐不进行强制劝离。“有些人多次被救助、教育后还是继续乞讨,所以,我们的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循环过程。”

5月26日19时30分,救助组的50人分为3个小队对夜市进行了巡查。

夜市上就餐的人很多。几位正在就餐的市民都表示,对乞讨者进行施舍有时是迫于无奈。

“乞讨简直是带有强制性的,顾客施舍了一个乞讨者,没多大工夫别的乞讨者都来了,给的少了他还念你几句。”商人李女士说,看到有乞讨者在,经常有准备入座的顾客转身离开。

“不给他钱,他就一直站在旁边,让你连饭都吃不下去。就算你知道他是假的,但你坚持不理他,也觉得不对劲。”市民赵鑫说,有时带外地来的朋友到五一夜市吃饭,碰到这种情况总让他感觉很尴尬。

而在记者采访中,大多数市民都持有和赵鑫一样的看法。

救助组共进行了两个小时的巡查,期间遇见了6名乞讨者,其中两名因达不到救助条件,工作人员劝他们回家。

另外4名乞讨者,有两人是残疾人,另两个老人都是外地人。“这两个老人每天都来,每天都是把他们送走没多久又回来了。”夜市保安曹江新说。

“今天‘点’真背,刚开张你们就来了,平常我晚上10点上班时,你们不就下班了吗?”一名外号“大个子”的矮个残疾人李海斌边收拾乞讨物品边说。

在救助组的车里,李海斌大方地和工作人员攀谈着,询问晚上谁值班,某某科长现在可好。

李海斌的手机不时有电话进来。

他说,他今年40岁,租住在乌市天津路,因患侏儒症以乞讨为生。父母在内地种田。他说,老家讨不到太多的钱,还是乌鲁木齐好挣钱。天气不好时他不出门,天气好时,他会在19时许乘坐公交车到五一夜市“工作”。

李海斌说,自己一天也就赚几十块钱。记者看到,5角、1元的零钱已将他面前30厘米高的小纸盒装满,估计有二三十元。

车上其他几名乞讨者显得也很熟悉工作人员。沙区救助站副科长郑让平说,这几个人是救助站的常客,属于职业乞讨者。

陈志军说,从外地来乌市的乞讨者,只要愿意回原籍,都会有工作人员给买火车卧铺票送回去。

“但不少乞讨者刚被送回家,就坐火车甚至是搭飞机回到乌市继续乞讨。”陈志军说,大家对此都感到很无奈。

“有名假残疾的男子,将腿弯着压在身下,安装了假肢,还搞得血淋淋的,市民觉得可怜纷纷捐钱,但到了救助站他去掉了装备,便能跑能跳的。”陈志军说,还有不少假装学生讨要几元饭钱的,都是假的。

救助组工作人员说,这些职业乞丐喜欢现金施舍,建议市民在向乞讨者进行施舍时,尽量提供诸如食物、衣服等实物,不要给现金,避免职业乞丐骗取爱心。

陈志军说,救助站设施完备,但希望被救助的乞讨者并不多。

一名徐姓乞讨者说,他已经记不清被救助过多少次了,曾被送回过老家,但他又回来了。“我就靠这个为生,没想过干别的。这行一天至少可以挣几十块钱,救助站只能给我一天三顿饭。”他说。

陈志军说,每次巡回救助,其中真正需要接受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不到10%,剩下的都是职业乞丐。

  本文“”来源:http://www.lkttc.com/news/shehui/17093.html,转载必须保留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