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

月球上种土豆 中国载人登月计划月面微生态圈

月球上种土豆:在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上,中国多项即将执行的深空探测任务首度公开,2018年,我国将发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中国载人登月计划和月面微生态圈。

月面微生态圈将首次送入月球表面,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表面开展生物学实验。月面微型生态圈里面将放置马铃薯种子、拟南芥种子、蚕卵、土壤、水、空气以及照相机和信息传输系统等科研设备。

科学家将在这个小空间里创造动植物生长环境,实现生态循环。在真空、微重力、极端温差的外界条件下,月面微型生态圈内将保持1到30摄氏度,以及适当的湿度,并通过光导管引进月球表面自然光线,创造植物生长环境。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碳水化合物和氧气,供蚕“消费”;蚕的生长过程则产生出植物所需的二氧化碳和粪便等养料。在月面微型生态圈登月的100天里,它将实现微型生态循环。

月球种植难度超乎想象

月面微生态圈由重庆大学牵头,已历时两年多实验,是一个由特殊铝合金材料制成的圆柱形“罐子”,高18厘米,直径16厘米,净容积约0.8升,总重量3公斤。

深探中心副主任、重庆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谢更新教授表示,搭载嫦娥四号进入月球表面的乘客都是按克计算,为了多搭载100克他们都要反复论证实验,并向有关部门争取。

张元勋说,月面微生态圈的难点在于温度的控制和能源的供给。月球表面白天超高温、夜晚超低温,因此为恒定温度,给月面微生态圈穿个保温衣服并装上了空调。另外,对于能源提供,白天主要来自太阳光,夜晚通过电池提供。电池要保证里面的温度恒定,以及照相机等一些耗电器材的工作。

“不同于空间站离近地轨道近,此次嫦娥四号所抵达的月球背面距地球38万公里。”张元勋介绍,月球环境真空,白天温度能达到100℃,夜晚-100℃,加上微重力、太阳辐射强、高能粒子冲击等,给实验带来不小的困难。

中国已有太空种植经验

去年10月,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成功对接,两名中国宇航员景海鹏和陈冬,在太空中当了一回“菜农”。

景海鹏介绍说,他们就像是太空的“农民”,每天至少都要花10分钟的时间来照料生菜。

做的是一些常规照料工作,主要是检测栽培基质的含水率、养分含量,灯光照射以及用注射器往基质推入空气。他们有一个仪器检测含水率,如果显示指数低,就说明需要给生菜浇水了。注入空气是为了让生菜的根部呼吸到新鲜空气,有利于植物的成长。

植物栽培是在他们进入组合体的第二天开始的,首先他们需要安装栽培装置,就像是搭积木一样,把装置的各个部件组装成一个白色箱体。

在天上播种的方式和地面不同,地面一般是先播种后浇水,但由于他们带入太空的白色单元格是硬质材料,只有吸水软化后,种子才能放进去,所以他们是先浇水后播种。

中国人有望2030年登月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吴燕生在日前召开的2017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上透露,中国已开展载人登月概念研究。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也在会上说,中国正在进行载人登月的预研和前期准备工作,虽然还没有立项,但时间应该不会太长。而他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预计,中国航天员会在2030年前后登月。

当被问及是否打算登月,杨利伟表示自己一直在参加训练,根据工作需要,能随时参加任务,“如果有机会,我想登月,没问题。”

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说,对于后续的月球探测,中国正在概念设计和规划研究,把重点放在月球南极。对于月球南极的水以及南极永久阴影区的探测酝酿着更重大的科学发现。中国推动月球南极探测的国际合作,可合作建设月球科研站,包括建设能源长期供给、自主运行的月球基础设施以及开展长期科学实验。

  本文“”来源:http://www.lkttc.com/keji/hangtian/68637.html,转载必须保留网址。
(yujeu)